一般來說預處理涉及的步驟會比較多,包含幾何校正、幾何精校正、輻射校正、影像融合、鑲嵌、裁剪。
1. 幾何校正
想象一下,一個相機在天上飛,本身鏡頭在掃描的時候,邊緣會有變形引起誤差,同時由于空氣折射、相機姿態不穩突然抖動等因素又會引起誤差。幾何校正就是為了糾正這些系統和非系統因素引起的幾何畸變。對于幾何校正,系統誤差可以由衛星地面站完成,而且傳感器本身是有糾正參數的,也可以用于幾何校正。
2. 幾何精校正
這是我們常規接觸到的“幾何校正”,就是基于地面控制點,利用幾何校正模型,構建圖像與地面坐標/與圖像之間的幾何關系完成幾何校正,當控制點選擇源是圖像(有地理坐標)時候,又屬于圖像配準范疇。而在此基礎之上,還可以結合DEM,對圖像中每個像元進行地形的校正,就是正射校正。
3. 輻射校正(直接抄了概念,難度有點高)
衛星光學傳感器是接受地表反射太陽的能量而成像的,遙感圖像在獲取過程中,受到如大氣吸收與散射、傳感器定標、地形等因素的影響,而且它們會隨時間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這些因素都會引起圖像造成影像的系統輻射失真和非系統輻射失真,輻射校正實際上是影像恢復的一個內容。在遙感影像處理中,輻射校正經常做的是大氣校正。大氣校正的目的是消除大氣和光照等因素對地物反射的影響,獲得地物反射率、輻射率、地表溫度等真實物理模型參數,用來消除大氣中水蒸氣、氧氣、二氧化碳、甲烷和臭氧等對地物反射的影響,消除大氣分子和氣溶膠散射的影響。大多數情況下,大氣校正同時也是反演地物真實反射率的過程。
4. 影像融合
這個應該不陌生,在處理影像的時候經常會進行這個操作,將一個多光譜影像和一個分辨率較高的全色波段進行融合,得到一個高分辨率的多光譜影像。
5. 鑲嵌和裁剪
鑲嵌將兩幅或多幅圖像拼接起來形成一幅或一系列覆蓋全區的較大的圖像,類比相機,把相機一張張拍的照片拼接成一幅。裁剪通常是按照行政區劃邊界或自然區劃邊界進行圖像的分幅裁剪。05 影像應用
接下來就是影像的應用了,比如農業上的農作物產量估算、火災監測、水質監測等。